中國漆文化的歷史十分久遠,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國家。從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從秦漢到唐宋,再到后來的元明清,油漆的發展可謂是一浪接一浪,高潮迭起!
下面,我們來看看各個時期的漆藝發展以及漆藝成就吧!
1.石器時代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國先民起就已經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在器物上髹(xiū)漆最初可能是產生于人們的涂繪、標記符號以及對實用器物美感的追求,同時也源于生產工具、木器制造業的發展。
這些容器、彩繪木器和漆繪工藝品的出現,標志著木器制作技術的發展已經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前的髹(xiū)漆木碗,具有非常規整的形制,木胎很可能曾用礫石、砂子等摩擦器物表面而使其光滑平整,然后在器物上施漆保護裝飾,使器物更加美觀,既悅己,又娛人。
嘉寶莉講堂:關于油漆的那點事兒(上)
這個髹(xiū)漆木碗是我國迄今所知的時代最早的漆器,它的面世,證明了漆器是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也由此揭開了漆文化發展的曙光。
2.夏商周
夏王朝的誕生,中國正式進入了青銅時代,農業的迅猛發展導致了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進一步刺激了漆器手工業的發展。此時漆器裝飾藝術已經開始在祭器、禮樂器上使用,漆器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根據戰國時期《韓非子·十過篇》的記載:“舜禪天下而傳之于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做為食器流漆墨其上。”由此可見,在遠古傳說中的虞舜時期,已有了用作“食品器”的漆器,至禹的時代“祭器”中也有了漆器。
而據小道消息報道,據說,大名鼎鼎“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油漆工!
嘉寶莉講堂:關于油漆的那點事兒(上)
在商代,漆器制造業初具規模,形成了特有的體系,表現為漆器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色彩和圖案越來越豐富,如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的朱漆髹飾的棺、漆盒、漆觚、缽、鼓等。這些朱、黑彩漆相間髹飾的具有饕餮、龍虎、云雷紋的漆器的出土,極為形象地再現出商代漆器威嚴猙獰的彩飾風格,揭示出漆器與青銅器在形制和圖案上的淵源關系。
西周時期,在漆器上除了前代已使用的彩繪、貼金片、鑲綠松石等裝飾技法外,還運用了嵌蚌泡這一全新的髹漆工藝,這一工藝的出現,使得漆器的展現形式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
3.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漆工藝史上第一次突飛猛進、生機勃勃的發展時期,它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西漢。這一時期,生漆和桐油的混用是我國漆工藝史上一項最杰出的創舉,膠漆相投使漆器裝飾藝術的表現力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迎來了漆器工藝千文萬華、色彩繽紛、興盛繁榮的新時代,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首先是用色比過去大為豐富,其次是在漆器胎骨制法、造型上均有創新。
漆器手工業的發展,也進一步刺激了漆樹資源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漆樹和桐樹的栽培受到官府重視,并設有官營漆林,由專門官員管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嘗為漆園吏”,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個油漆官吏——莊子!
4.秦
到了秦朝,第一皇帝嬴政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列國紛爭的局面,開創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新的歷史時期。
但由于統治時間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在工藝文化方面,承襲春秋戰國風格而融合創新,總體風格呈現一種恢弘、龐大而又富于現實精神的時代特色,其發展規模持續不衰。
秦時,漆器的制作已經有多道工序和相當的規模,官營工坊和私營作坊并存,不但有官營的漆園,還有嚴格的律法和管理制度。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許多秦代漆器上,就有不少針刻“咸亭”、“咸市”等銘文以標記產地和工匠姓名,這些都極為形象地說明在秦代的官營漆器已實現適當規模的專業化生產,并施以規范化的生產管理體系。
5.漢
漢代是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開放的時代,工藝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有著許多卓越的建樹。這個時期,鐵器得到廣泛應用,銅器已失去其專作禮器的地位,漆器普遍生產,是漆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如果說在戰國時期的社會生活中,漆器與青銅器還是兩相對壘、平分秋色的話,那么在漢代的物質文化舞臺上,惟有漆器一枝獨秀,獨領風騷。這時,青銅器已經衰落,瓷器還未受到社會重視,唯有漆器以其卓然的風采倍受世人青睞,漆器開始進入地主和商人家庭,迎來了漆文化璀璨輝煌的黃金時代。
由于漢代漆器生產的大發展,因此也極大地刺激了生漆原料生產的發展。此時官府和民間對漆林的經營都非常重視,漆樹的栽培管理模式漢承秦制,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金石索》卷五載有“漆園司馬”和“常山司馬”兩顆漢印,說明司馬已是由政府設立的一種專門管理漆園的官職。
《史記·貨殖列傳》則載有:“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渭川千畝竹,此其人千戶侯!庇州d“木器髹漆千枚……漆千斗……此亦比千乘之家!庇纱丝梢娖針I經營者之富貴,真可謂不是王侯,勝似王侯。